现货市场
- 盘中最高:1797元/吨
- 盘中最低:1780元/吨
- 主力合约现报:1797元/吨
- 跌幅:0.11%
数据更新时间:2025-02-19 10:35:18
查看最新行情走势市场要闻
- 截至2025-02-18,企业产能利用率为 87.19%(环比增长 0.08%)。
- 样本企业总库存为 166.94 万吨(环比减少 7.65%),港口样本库存为 13.20 万吨(环比减少 2.00%)。
- 截至 2025-02-18,复合肥产能利用率为 34.43%(环比增长 8.09%);三聚氰胺产能利用率为 61.01%(环比减少 4.67%);尿素企业预收订单天数为 8.00 日(环比减少 0.82)。
- 尿素行业日产 19.58 万吨,较上一工作日增加 0.5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 0.75 万吨;开工率 87.43%,较去年同期 86.97
经济对能源价格的影响有哪些
能源价格上涨对浙江经济生活影响不断加深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发布时间:2006-11-10 10:16关闭窗口打印本页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浙江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重化工业所带动的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以居住、汽车、家电等高能耗消费需求的快速升级,能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加之近年来各类能源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使我们对经济的增长方式、生活的消费方式、能源安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引发反思。 本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浙江能源消费现状及价格上涨情况一、浙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度不断加深1.浙江能源消费总量迅速扩张。 浙江近三年的能源消费增速均在十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52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0%;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6%;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消费煤炭9680.8万吨(原煤与洗精煤)、电力1642.3亿千瓦时、石油制品1931.9万吨。 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消费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7%、15.7%和7.3%。 近年来浙江能源消费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的扩大有目共睹。 浙江居民伴随生活质量提高,对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惊人。 浙江人均GDP自2000年超过1600美元,2005年达到3400美元,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电器普及、升级;人均居住面积成倍增加;出行方式逐渐向私人汽车转化,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导致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耗电量从2000年的319千瓦时,上升到2005年的656千瓦时,增长105.6%;5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电费和燃料支出增长了57.5%和99.0%。 2.浙江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浙江作为能源小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扩张,使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2003、2004、2005三年,全省全年从省外调入和进口能源总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2.2%、16.1%和9.4 %。 3.浙江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从投入产出产业关联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十五”期间整个经济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能源产业的直接消耗在上升,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从1997年的0.80、0.60、1.08上升到2002年的1.20、0.69、1.23。 2001-2005年浙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99、1.12、1.02、0.94、0.87,平均比“九五”时期上升73.7%,高耗能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占有更大的比例。 二、近年来主要能源价格进入持续快速上升通道1.国际油价涨势迅猛,高油价时代提前来临。 2003年以后,受美伊战争和国际局势趋紧的影响,国际石油脱离90年代10-25美元/桶的价格运行区间,出现节节攀升势头。 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WTI)自2003年年初的每桶30美元逐步上升,到2004年6月份冲破40美元,仅仅过了4个月在2004年10月冲破50美元大关,随后油价继续一路上涨,2005年7、8两个月上涨至70美元/桶价位,随后在2006年8月份创出80.3美元/桶的近20年新高,9月份开始稍有回落(具体见图1)。 以原油价格年度涨幅计算,2003年上涨2.9%、2004年上涨34.1%、2005年上涨41.6%、2006年1-8月份上涨14.9%。 国际石油价格步入快速上升期,既有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引起原油供求关系趋紧的原因,也受地缘政治和产油区局势动荡、投机资本在原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等因素推波助澜。 近期随着主要石油生产国加大原油产能、欧美国家纷纷加息调控经济增速,刺激油价上升的不确定因素大大缓解,使石油价格趋于回落,但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提前进入高油价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 2.煤炭、天然气价格上涨。 重要能源的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在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同时,也出现在消费需求拉动下的持续上扬。 2004、2005年煤炭价格出现大幅上涨,2004年原材料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31.3%、烟煤价格上涨40.2%;2005年购进无烟煤价格上涨15.3%、烟煤价格上涨12.8%。 2005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8752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 煤炭价格上涨从根本上推动浙江能源价格走势,增加了冶金、化工等企业生产成本。 天然气价格和煤炭出现同步上涨,2005年上涨24.5%,2006年1至8月上涨21.4%。 第二部分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一、能源涨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能源涨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 能源涨价一是引起石油类企业燃料购进价的上涨。 2003—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的燃料动力类产品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8%、14.5%、15.5%,加大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二是燃料价格上升,直接带动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2003年—2005年,汽油、柴油、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居民消费能源价格上涨,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3.8%、6.68%、21.6%,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外汇支出增加。 浙江既是耗油大省,又是原油净进口省。 石油市场油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石油进口贸易,油价上涨导致外汇支出增加。 2003年至2005年浙江进口原油支付外汇从2.2亿美元增长到6.1亿美元,年均增速120.2%,仅这三年国际油价上涨浙江进口原油分别要多支付0.06亿、1.36亿和1.74亿美元。 二、能源价格上涨对农业的影响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提高。 尽管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但在成本推动下,仍难以抑制主要农资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扬,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1.能源价格上涨推动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 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2003年开始进入一个上升周期,2003年农资价格总水平上涨2.9%,2004年上涨13.2%,2005年上涨5.8%,2006年1-8月份下降0.7%。 (1)近三年化肥价格涨势迅猛。 化肥生产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为主要原料,并要消耗电力,所以被称为高耗能产业,同时还有一定的环境污染。 以煤炭为原料,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千瓦时电,能源价格上涨直接提升企业生产成本,推动化肥产品涨价。 浙江化肥价格连年上涨,2003年上涨2.3%、2004年上涨15.4%、2005年上涨10.0%,目前仍处高价位。 主要化肥产品价格,2006年8月与2003年初比,氮肥上涨25.5%、磷肥上涨24.8%、钾肥上涨58.3%、复合肥上涨31.1%。 (2)农药价格涨幅低于原药价格涨幅。 原油、煤炭价格、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农药、原药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 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甲胺磷原药价格上涨30%、草甘磷原药价格上涨17.3%、乙草胺原药价格上涨50.4%。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2003年至2006年8月,全省农药市场价格涨幅仅为7.2%、农药器械涨幅为6.6%。 农药价格“水涨船不高”的现象固然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但也使部分农药生产企业在过度竞争后,用质量低下的产品扰乱农药市场,给农民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3)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价格大幅攀升。 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的价格上升。 浙江农用机油价格上涨基本上与柴油同步,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累计上涨36.4%。 原油涨价造成农用薄膜原料生产成本上升,2003年至2006年8月,农用聚氯乙烯薄膜出厂价格上涨了49.8%,农用薄膜市场售价保持连续上涨态势上升17.2%(具体见表1)。 表—2005年浙江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名称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1-8月全省农资价格指数2.913.25.8-0.7化学肥料2.315.410.0-0.6氮肥2.518.17.1-3.2磷肥1.68.011.42.1钾肥1.120.924.54.8复合肥料2.711.710.23.7农药及农药械-0.94.13.70.2一化学农药-0.14.23.80.1二农药器械-0.53.42.51.1农用机油7.25.57.712.0农用薄膜2.15.76.61.9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增收。 近年来,政府为促进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优惠,使农业机械普及率在农村逐年提高。 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11.27万千瓦,比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039.68万千瓦提高3.5%。 2003年全省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75.76万吨,2004年柴油使用量为186.16万吨,2005年柴油使用量为187.23万吨。 而这三年柴油价格上涨,使浙江农民用油每年分别要多支出4.8亿元、6.3亿元和10.4亿元。 能源涨价引起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普遍上扬,直接导致浙江农民农业生产支出逐年增长。 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由2003年的266.1元,2004年升到270.2元,2005年升到344.7元,这三年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27.5%。 油价、电价的上涨还带动农业生产服务价格的上涨,2006年前8月全省机械作业费上涨4.1%、治虫费上涨7.4%。 据初步测算,因成品油价上涨,农民耕作一亩水稻机耕费增加15元,抽水费增加10元,机收费增加12元。 能源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政府惠农政策的成效。 3.捕捞成本激增下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水产品捕捞业在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占很大比例,油价持续上涨对海洋捕捞产业发展、渔民增收带来了很大挑战。 2003年下半年以来船用柴油每桶价格由500元-600元上涨至800元以上,使捕捞成本大幅提高。 加上浙江近海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大大低于捕捞量,经济鱼类资源急剧衰退,根本形不成渔汛,出海捕鱼往往会入不敷出,导致近年来台州的临海、温岭等地半数以上渔民放弃传统冬汛,在1月份就提前回港休渔。 今年上半年浙江象山县双拖渔船的捕捞效益低下,约有70%的渔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20%的渔船处于保本经营,只有10%的渔船略有盈余。 象山县大小捕捞渔船一年的总用油量约为30万吨左右,根据现在柴油价格,象山县要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3亿元的用油支出。 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扶持渔业的产业政策,但是主要能源价格上涨过快、渔农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范围广,抵消了政府优惠减免税费,使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 4.燃油涨价增加农产品物流成本。 浙江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居多,大部分长途贩运的农产品以初级形态为主,农产品运费与工业品相同,两者的运输利润却相差悬殊。 在近几年汽油、柴油上涨较快的情况下,燃油成本成为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大头。 加上有关部门加强对公路超载超限的查处力度,运输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更是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据测算,油价上涨和治理“双超”分别影响农产品货运成本上升30%和10%,利润下降30%—50%。 针对农产品运输严峻形势,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浙江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减免农产品货运公路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三、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企
12号油价调整,预计大幅下跌,尿素价格也大跌了!咋回事?

因为国际原油供不应求的原因,油价持续上涨,导致多方面用油难。 在经过上次油价调整之后,油价有所下跌,但总体依旧偏高,下一步是否会持续下跌还有待观望。 官方发布消息,国内成品油价将在7月12号迎来新的调整。 只要国际原油不出岔子,油价就有望迎来第三次大跌。 油价预测下跌260元/升截止到现在,根据新闻晨报可知,国内原油的变化率为负百分之四点七五,且预测油价将下跌260元/吨,价格有望但0.2元每升左右,每加满五十升还能再便宜十元。 或许用油难的问题将获得解决。 但这不是最终价格,具体价格还要根据七月十二号后的调整结果来看。 有专业人士预测,下周降幅可能会减少。 但还是会在下调区间内,这一次的油价下调区间会比较大。 油价呈现回弹趋势,整体仍在下降具体行情有待观望。 据新闻报道,有专业人士指出,近期油价市场出现动荡,前一两个工作日国家原油价格下跌百分之十,但到了近两天,原油价格就会出现反弹,而且涨幅也不低,原油价格的反弹会给下一轮油价的下调带来不确定性。 那么油价还是会有下调的结论从何而来呢?因为国际原油虽然出现了反弹趋势,但总体价格还是在下跌,所以在进行新一轮调整的时候,油价依旧呈下降趋势。 且本次油价调整后,下次调整的时间将在7月26日。 国际原油出现“过山车”这周周二,国际原油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跌破的100美元每桶。 但持续没多久便出现了大幅度反弹,周四的时候,国际油价在历经两个交易日的大幅度下跌后开始反弹。 投资者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了原油的供应紧张上面,但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至今依旧存在。 周二的时候,俄罗斯有一家地方法院下达了指令,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将在三十天内暂停为海管道联盟的输油业务。 如此一来,此次决定将影响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出口业务。 贯穿了新罗西斯克码头,俄罗斯里海沿岸油田以及哈萨克斯坦一部分油田的这1500公里,是哈萨克斯坦对外出口石油的经济命脉。 国际形势影响油价哈萨克斯坦有百分之八十的石油出口需要通过俄罗斯管道,年输油能力巨大,此次决策直接导致了全国油价反弹。 具体的来看,国际原油方面周四上涨了百分之四点二六,报价在102.73美元每桶。 美国油价周三收创,但自从四月十一号以来迎来新低,相较于三月八号的时候跌了百分之二十,跌入熊市,但周四周五出现连续反弹迹象。 当前,全球油价依旧处于恢复阶段,因为受到特殊情况影响,全球航空消费相对于曾经来说仍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国际大事俄乌冲突也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压力。 正因如此,预测中长期内,石油消费也会出现一定的打击。 尿素反弹难,化肥将再跌近日,受到尿素下跌的影响,化肥价格也持续下跌。 尿素制作的原料成本不高,利润比较可观,且因为制作过程中的煤炭价格比较稳定,不足以支撑过高的价格。 且尿素生产前期没有控制数量,开工率高,产量大,导致现在的供过于求,必定要释放产能才能有所缓解。 对于尿素的出口市场也关闭,在出口方面无利可图。 尿素的期货也大幅度下跌,直到七月八日,期货主力已经跌破了2300元每吨。 如今肥料需求量少,部分公司即便释放产能尿素产量依旧过好,只有轻微好转。 综上所述,尿素价格想要反弹困难很大。 下一轮用肥的黄金期是七月十日到七月底,一但进入八月之后,尿素最大的用处就在于生产复合肥。 但即便复合肥的开工率好,尿素价格为不会上涨,但如果复合肥的开工率低,尿素价格会进一步下跌。 而下跌的重点其实在于出口不开放,尿素价格因此无法回弹。 复合肥市场不容乐观在原料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复合肥的价格依旧没有太多调整,这导致经销商储备积极性下降。 在前段时间,不少经销商已经储备了大量复合肥,对肥料的需求量降低。 因此新单成交量较为困难。 短时间内复合肥的开工率或许会有所降低。 由此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尿素的价格。 油价在后期将进行多次调整,如今国际原油价格回弹,预计的调整金额可能会与实际调整金额有所出入。 具体还得看原油回弹情况,但整体呈下降趋势。 尿素价格下降直接影响了整个肥料市场。 尿素作为主要原料的复合肥价格也受到影响,开工成本问题,尿素价格可能会持续下跌。
全球尿素市场格局大变,2大支撑断裂,国内尿素面临最后一搏!
2022年,是全球粮食最动荡的一年,同时也是全球化肥市场最为动荡的一年。 俄乌冲突的突然爆发,将粮价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样也在化肥领域掀起了巨大风浪。 由于受冲突以及一系列制裁影响,能源价格瞬间飙升,欧洲不少化肥企业压力山大,纷纷减产甚至停产,一时间尿素等供给大幅减少,价格水涨船高。 国际行情的大波动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国内,受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国内疫情等影响,再加上3月份农需的开启,国内尿素也开始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单月最高涨幅达到了11.44%。 伴随着需求上涨,企业库存下滑见底,再加上发运不畅,于是国内尿素价格在5月中旬时涨至3275元/吨的高位,创下10年来的新高。 而魔幻的是,到了2023年,正当这一切仍然历历在目的时候,全球尿素市场格局发生了重要转变:首先是国际尿素价格大幅回落。 随着市场对于俄乌冲突的渐渐消化,以及美联储疯狂加息等,使得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落,当前美油、布油已跌至70美元/桶上下,而欧洲天然气价格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不断回落,到今年更是创下了近一年多以来的新低,这使得化肥企业压力减小,生产逐步复苏。 另一方面,俄罗斯这个化肥供给大国,也在想办法加大出口。 例如,俄罗斯颁布了新的化肥出口政策,以期在保证本土供应的基础上调整出口量。 全球供应明显好转,于是全球多地尿素价格大跌。 例如,截至3月中旬,印度到岸价格就已跌至330-335美元/吨,合人民币约2200元/吨出头,相较于月初的价格跌幅达1000元/吨。 第二个变化是全球尿素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随着欧洲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欧洲正想办法脱离对俄罗斯产品的依赖,包括能源、粮食以及化肥等。 欧盟前不久宣布了一项政策,即暂停征收6.5%尿素和液氨的进口关税,但将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排除在外。 这意味着接下来欧盟将极力扩大其他渠道的尿素进口。 而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也早就表示,未来将把贸易重心从欧洲市场转向亚洲。 第三个转变是需求增速变缓。 虽然短期来看,市场需求变化并不大,但是长期来看,全球耕地面积有限,意味着农需增长空间有限。 而随着全球通胀见顶、经济回落的预期越来越显现,整体工业需求也会随之下滑,使得需求全面放缓。 在全球格局的变化下,国内尿素市场也发生改变:一是国际尿素价格大跌后,对国内市场支撑断裂。 去年国内尿素价格大涨,除了国内供需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需求的高涨,带动着出口利润暴增。 但当前国际尿素价格已远低于国内,使得出口动力下降,甚至不排除若国内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反而会加大进口。 二是国内需求接近尾声,支撑摇摇欲坠。 农需方面高峰已过,需求已接近尾声,而工业方面房地产虽有所好转,但整体有限,板材需求依然较弱,因此总体支撑摇摇欲坠。 但即便如此,国内尿素价格依然未见明显跌势,依然在高位徘徊,欲作最后一搏。 搏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虽然农需开始下降,但是到四五月份双季稻及玉米底肥需求期来临,将对尿素行情有一定拉涨作用。 此外,3-5月是高氮肥生产旺季,也是尿素需求大户,对尿素市场也将继续支撑。 另一方面,近期随着山东、新疆等地检查陆续停产,使得尿素开机率下降,日产量下滑,当前已从之前的17万吨下降到了16万吨。 供减而需不弱,因此尿素行情依然在高位震荡,虽然涨劲不足,但是跌势也不明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支撑显然是短期的,因为长期来看,尤其到下半年以后,需求面临大幅回落,而企业还在不断垒库,后期跌势已埋下伏笔,甚至有机构预测,奋力一搏的背后,有深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