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走势/li>
供需情况
- 终端消费恢复相对缓慢,铝加工企业新订单增加情况略显不足,开工率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 供给端总体维持平稳状态,产量微幅变化,进口量变化也不大。
- 在消费完全恢复前,累库或将持续。
- 不过库存总体压力尚不大。

未来展望
- 随着终端市场继续回暖,后期消费有望进一步改善。
- 短期市场受宏观情绪影响较大,价格或有反复。
- 中期看,新能源市场继续为消费提供增长动力,AI市场的爆发增长或带来新消费增长,而供给端增量受限,铝价重心有望进一步上移。
操作建议
- 操作上建议以回调偏多对待。
数据来源
- 新湖期货
产销持续向好 中汽协谈汽车市场基本面
[汽车之家行业]?我国汽车产业正逐步走出疫情影响,1-9月产销数据来看,延续了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已连续6个月实现同比增长,降幅收窄到7%以内。 按此趋势判断,四季度汽车市场表现也将好于去年,预计全年有可能好于年初预期。 从经济、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来看,2020年或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峰底年份,2021年将有望实现恢复性正增长。
10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媒体深度沟通会,并透露上述观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副秘书长师建华、李邵华、柳燕、陈士华、罗军民等领导出席会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
市场恢复好于预期
中汽协介绍,今年9月,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52.4万辆和256.5万辆,产销同比增长分别为14.1%和12.8%,累计产销幅度分别为-6.7%、-6.9%,整个市场恢复程度好于预期。
库存情况来看,目前车企的库存是98.1%,经销商的库存预警指数是54%,基本上都处在合理的水平。 除去2、3月份的影响,从4月份开始,汽车产销表现的情况好于去年同期。
分排量的销量变化来看,今年1.6L及以上排量乘用车的表现明显好于1.6L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同时,豪华车从4月以来一直保持大幅增长。 9月豪华车销量完成29万辆,同比增长31.6%,占乘用车市场份额为13.9%。
这样的市场表现,一方面是得益于当前乘用车市场增换购人群扩大,推动了一部分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是豪车市场降价幅度较大。 除此之外,购车趋势的年轻化,也促进了豪华车的增长。 而1.6L以下车型销量不佳主要是受疫情影响,疫情对低收入人群产生的冲击更强,限制了汽车购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品牌大部分都是低排量的车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 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487.3万辆,同比下降17.7%,市场份额36.4%,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表现来看,前9个月累计产销下降18.7%和17.7%,主要是受补贴大幅度下降影响。 除此之外,疫情影响了共享出行平台的正常运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车辆的采购需求。
车辆出口方面,9月,汽车企业出口9.9万辆,环比增长39.1%,同比增长10.7%。 1-9月,汽车企业出口61.9万辆,同比下降17.2%。
从产业格局来讲,1-9月,前10家车企市场份额下降7%,占汽车销量总量89.5%。 分析数据来看,这部分车企让出的市场份额,被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消化。 在前10家企业中,一汽、长安、华晨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1-8月,受汽车市场恢复的支撑,汽车制造业持续回暖,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8%,增幅较1-7月扩大了1.1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2.4个百分点。 虽然营业收入处于下降状态,但利润已在增长。
9月末,汽车企业库存实现98.1万辆,比月初下降3.8%。 各地利好政策刺激消费叠加双节效应,对市场需求有一定拉动提振作用。 同时,北京国际车展和各地小型车展的陆续启动、全国“消费促进月”的举办,刺激局部地区市场需求及销量增长,从而推动销量增长继续走高。
2021年有望恢复正增长
中汽协介绍,从经济、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来看,2020年或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峰底年份,2021年将有望实现恢复性正增长。
从利好因素来看:国家“六稳”、“六保”相关措施的持续发力,国内经济活动将加快复苏;9月下旬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推动企业新品全面投放;政府部门开展的消费促进月以及各地出台的促进销费政策。
与此同时,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目前,国内的疫情已基本稳定,但国际疫情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大范围的爆发可能几乎没有,但是地方性的地区性的区域性的疫情的出现,会影响我们汽车的销售。
疫情爆发,影响最大的是经济抗冲击能力较弱的低收入人群,在降薪、失业、个体经营破产等多方面影响下,该群体的收入及消费信心均受到冲击,进而导致主要消费的低端经济型乘用车销量受损。 低端经济型乘用车市场预计在2-3年内会出现明显好转。
中高端车型目前销量形势向好,主要是受消费升级带动。 近两年来汽车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今年疫情冲击下更为明显,主要是因为疫情对于中高端收入层级的消费者来说并未产生太大的冲击。 消费升级是市场未来的大趋势,因此中高端乘用车的增长形势将持续向好,但增速将逐步放缓。
车市仍面临六重压力
汽车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依然较大,主要困难集中在生产成本提高、部分市场需求还未恢复正常。 与此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导致大宗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引发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具体包括铝材、钢材、塑料、橡胶、贵金属等,其中钢板材料大幅上涨。
疫情期间部分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导致企业自身经营资金平衡困难,上游零部件企业、汽车销售企业业务量也相应受到很大影响。
新能源汽车推广难度依然较大,纯电动车和燃油车动力系统成本差异约为3-5万元甚至更高,成本高从而售价偏高,导致基层消费市场接受度较低。 另外,新能源汽车在使用环节仍存在诸多不便,如地方路权不统一、充电设施有待完善。
受制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性的影响,新能源汽车难以实现整车产品溢价销售,整车企业处于“增量不增收”的状态。 1-8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呈现亏损状态,拉低了汽车整车行业利润水平。
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降低,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近两年汽车产业处于波动调整期,市场同样进行结构调整,合资品牌产品不断下探,挤压、抢占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中国品牌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剧了主要由中国品牌组成的中低端市场压力。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低端市场的潜在消费人群对经济波动更为敏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中国品牌销量下滑幅度高于整个行业水平。
但并非所有的中国品牌汽车均呈现下降,中国品牌内部呈现分化。 据中汽协统计,1-8月,超过85个中国品牌中,有接近20个中国品牌累计销量呈现同比增长,如红旗、长安、吉利领克、蔚来汽车、广汽新能源等。
产业链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减弱,目前“断供”风险已基本消除,但是对于个别需进口的核心零部件仍有该方面风险,尤其是受地缘政治影响,SM电子物料,特别是芯片类零件,依然存在潜在的断供风险。
伴随行业“智能化”的趋势,对“国内短板”零件-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TCU/BCM等控制器电源类、通信类芯片供货渠道依然以美国为主。
汽车企业走出去难度加大。 国内市场发展进入平台期,新车市场规模逐渐趋于稳定,这将导致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将从国内单一市场,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但目前的现状是:海外销售配套服务体系尚待完善,海外金融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受国际疫情的持续影响,国内出口将受到较大限制;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
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针对上述的各项挑战,中汽协为下一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出六项建议:
第一,稳定和促进汽车消费,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建议政策上明确要求不设PN12的销售过渡期,通过财税优惠政策的实施或创新促进汽车消费。
第二,加大对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层面很难单独对一个企业和行业出政策支持,建议地方政府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第三,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良性发展。 科学评估新能源乘用车双积分政策的实施预期,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制定相关政策。
第四,扩大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及国产化,不断完善产业链。 目前来看,很多产品都可以实现国产化,但这些产品里的核心部件(例如芯片)还是依赖进口。
第五,鼓励企业走出去。 建议相关的银行政策、保险政策、认证政策等方面,国家层面给予协调和推进。
第六,为民族品牌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民族品牌做好不容易,现在做好的品牌还不是很多,若想成为汽车强国,必须让中国品牌成为中流砥柱。
总结来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我国汽车市场从二季度开始逐渐回暖,三季度表现非常亮眼,预计全年表现会超出预期。 细分市场特征来看,高端产品销量持续向上,小排量车型表现欠佳,新能源汽车有一定压力,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下滑。 面向未来,依然存在经营压力大、产业链风险和走出去挑战等难点。 行业、企业还需要保持奋斗状态,乘着市场复苏的大势,继续攻坚克难。 (文/汽车之家肖莹)
废铝能卖多少钱一斤
【卖废品就上废品之家,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国内铝锭库存持续下降、现货坚挺、市场对两会政策仍存较强预期、以及疫苗进展提振市场乐观情绪,铝价延续走强,特别是沪铝当月合约,一度攀升至上方,最高攀升至元/吨,近一个半月上涨已超2100元,涨幅18.7%。 而沪铝主力合约略显偏弱,近强远弱趋势明显,但在诸多利好刺激下,主力有望突破关口压力位。
华东现货铝今报元/吨,自4月初以来上涨1990元/吨,涨幅17.3%;短期现货坚挺或继续提振铝价重心上移,不过国内铝价持续上涨后,企业利润修复压制减产意愿,以及内强外弱延续令铝市面临进口冲击,后期铝价仍将面临冲高回落的风险。
5月20日具体废铝价格如下:
希望能帮到你
au6989an量产教程
au6989an量产教程(au6985量产工具)作者:美尔雅期货产研团队早上好~您需要的宏观、金属、黑色、有色、化工、农产品、商品期权......信息都在这里1宏观股指观点:多空交织,市场缩量震荡5月10日,在海外市场调整和国内政策预期的综合影响下,国内市场低开高走。 板块方面,建筑板块大涨,华蓝集团等逾20只个股涨停;酒店、半导体、电力、建材、水利建设等均大涨,煤炭、石油逆市下跌。 两市逾3700只个股上涨,逾百只个股涨停。 北上资金净流出89.26亿元。 隔夜外盘,临近美国通胀数据发布,由于市场预期4月通胀数据或有回落,美股下跌节奏放缓,三大指数表现分化,道指下跌,显示经济衰退担忧升温。 经济下行放缓美联储的鹰派预期,十年期美债收益率震荡运行,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通胀趋势性回落的现象短期或难出现,美股在利率上行和盈利回落的影响下承压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影响北上资金和市场风偏。 国内方面,由于节前市场已经大幅度计价海外加息和基本面再度回落的影响,叠加国内管理层频繁出台政策和积极发言对市场底部形成支撑,近期市场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但由于海外风险扰动因素仍存、基本面边际好转仍待观察,反弹或难一蹴而就,短期延续震荡态势的可能性较大。 2贵金属观点:美指高位运行,金价承压昨日美元指数小幅上涨,在关键通胀数据出炉前,美元空头继续蛰伏,因数据可能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提供线索。 COMEX金价继续受到强势美元和加息前景的压制。 国内方面,昨日沪金主力2206合约冲高回落,收倒锤子小阴线;隔夜高开下行,收中阴线。 策略方面,目前COMEX金价持续承压,短线逢高做空为主。 上方压力暂看1900美元/盎司,破位止损离场。 国内方面来看,沪金操作上建议逢高做空为主,AU2206合约上方压力暂看406.5元/克,破位止损离场。 3黑色品种钢矿观点:全年粗钢压减目标压力不大,钢矿反弹空间有限螺纹跌破4550后减仓反弹,市场情绪有所转稳,热卷反弹略强于螺纹。 近期钢材下游弱现实的好转力度不理想,在建项目赶工进度偏慢,而且地产销售和拿地数据仍较为低迷,预计四月的新开工增速还将继续下滑,地产存量施工面积大幅萎缩,基建项目落地加快但难以弥补缺口,随着南方进入雨季,赶工期难度进一步加大,螺纹需求边际好转仍不明显。 制造业受疫情封控的影响生产不稳定,拖累原料补货,热卷需求弱稳为主,边际略有好转。 供给端钢厂的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主动减产意愿减弱,短期铁水产量或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基本面仍偏承压,反弹空间有限。 铁矿夜盘小幅反弹,情绪暂稳。 供给端巴西本周发运虽有回落,但澳洲发运已明显高于均值,对中国的发运也有一定改善。 需求端钢厂增产空间有限,补库心态转弱,迫于成本压力保持随采随用的心态。 贸易商库存压减明显,补库意愿增加。 港口库存降幅仍较大,各品种资源库存均有下降,但高品去库持续性不足,后期到货回升空间较大,港存或临近累库。 一轮下跌后对铁矿的刚需和投机需求都有一定刺激,但短期基本面压力仍在累积,反弹800上方可轻仓试空。 焦煤焦炭观点:现货情绪仍偏弱,期货夜盘暂止跌10日双焦跌幅有所收窄,夜盘有止跌迹象。 焦炭方面,二轮提降开启,幅度200元/吨。 供应端,焦企开工继续回升,加之运输好转,场地继续大幅降库或零库存运行。 需求端,钢厂受疫情干扰减轻,原料到货回升,钢厂利润微薄,短期内看跌情绪仍在,少数库存较高的钢厂开始控制到货。 焦煤方面,炼焦煤价格延续走弱态势,部分地区煤种价格继续回调。 供应端,产地供应回升,进口蒙煤通关受疫情影响再度下滑至250车左右,但后期有增长预期,进口关税政策也给与中长期炼焦煤供应转好预期。 需求端,终端需求改善有限,随着焦炭提降,焦企对焦煤后市持观望态度,采购节奏减缓。 粗钢压减信号释放后,双焦需求顶显现,同时焦煤进口端后期有增加预期,双焦偏紧格局有所缓解。 双焦经前期大幅下跌后有止跌迹象,短期或震荡运行。 策略上短空止盈,暂观望。 玻璃华北沙河成交有所好转,维持平衡线上方,整体价格相对稳定;华中产销一般,期货货物低价冲击当地市场,整体库存仍在累积;华南产销好转,价格零星上涨。 操作上,宏观弱势冲击市场,暂时空仓观望。 4有色金属观点:美联储多位官员加强鹰派,铜价承压运行铜昨日日内铜价震荡回升为主,价格反弹进入-区间运行,但夜盘价格承压运行,出现回落。 宏观上通胀预期回落,市场紧缩恐慌略有缓解带动风险情绪有所回升,国内现货升水下滑至平水附近,但交投情况有所好转。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们认为通胀预期的交易驱动前景并不乐观,二季度如果没有看到CPI的实际拐点,缩表的速度仍有可能加快;从产业层面来看,铜价基于自身低库存的特征也使得宏观交易逻辑切换下可能仍难以寻得产业逻辑的配合,当前全球铜显性库存水平58万吨左右,依然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度过4,5月炼厂集中检修与下游复工复产,国内库存或先降后升,而海外库存逐渐抬升直至欧洲地区供需格局转变,我们认为基本面的低库存给价格的支撑仍在,但驱动不明显,因此推升价格持续抬升的空间有限,时间上关注未来2个月国内消费与金属库存变动情况。 价格还将有所反复,铜价整体仍处于承压运行当中。 铝隔夜沪铝有所反弹,但上涨动力不足。 上海现货铝锭报价-元/吨,均价元/吨,较上交易日下跌130元/吨,对2205合约报贴40~平水/吨。 日内交投不如昨天,供需弱格局下反弹力度有限,按需备货为主,重点关注库存。 铅隔夜铅价跟随锌价继续回调。 当前仍处于传统电池更换淡季,消费端短期或难有起色。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有望逐步减弱,蓄企开工率或难在出现进一步恶化。 5月原生铅计划检修和复产产能大致持平。 当前原生铅副产品收益较好,物流运输效率提高,预计供给弹性仍然存在。 再生铅利润改善不佳,行业平均水平仍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再生铅原料供应改善,加之检修产能陆续复产,再生铅供应压力仍存,但成本端对产量释放形成约束。 原生再生价差进一步收窄至100元/吨。 库存去化受阻,钢联周一国内社会库存为9.24万吨,较5日增0.04万吨,较28日减0.18万吨。 预计沪铅继续偏弱震荡运行,沪铅关注元/吨附近支撑。 锌宏观方面压力不减,沪锌延续颓势,此轮大幅下跌的压力主要来自国外和国内宏观共振,美联储5月加息50bp,6月缩表,尽管符合预期,但通胀拐点未现,市场仍在担忧未来更加激进的紧缩,美元指数、美债利率高位偏强运行,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压力,市场担忧需求萎缩。 国内,高层明确严格防疫策略,疫情反复之下,下游需求触底转暖时点的不确定增大。 锌的供给方面,进口矿加工费连续上调,叠加沪伦比修复,进口锌精矿大幅贵于国产矿的局面逆转,即,以进口矿为原料的冶炼利润超过了国产矿,前期因进口矿冶炼利润较差而国产矿供给有限进而限制国内精锌供应增量的因素暂时消失,若能持续,利于国内精锌增加供应。 欧洲方面,天然气和电价仍稳定在绝对高位,仍持续对当地精锌供应构成限制中。 现实消费方面,由于近期锌价大跌,国内下游趁机采买,国内锌库存去库明显,现货由贴水转为升水,海外LME现货升水明显缩窄,不过LME库存仍在低位下快速去库,注销仓单占比仍然很高。 综合而言,近期宏观情绪压制,有色整体下挫,前期多头离场,两市锌价大幅下跌,外盘跌幅大于内盘。 短期内,预期宏观压制仍将继续,不过,目前锌价已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后续跌幅可能会渐渐放缓,行情在弱震荡中渐遇支撑(周内暂关注)。 操作上,近期宏观情绪波动较大,多有反复,建议短期内暂时观望。 5化工品种原油国际油价连续两日重挫,累积跌幅约10%,WTI期货主力合约跌破100美元整数关口。 欧盟对俄油制裁遇阻给予前期炒作资金当头一棒,市场预期迅速降温。 匈牙利等国家强调在其担忧得到解决之前,不能接受欧盟对俄罗斯提出的新一轮制裁。 合理推测,短期内欧盟层面对俄油进口禁令落地实施的概率较低,因此,后续俄油断供或无法进一步超预期。 不仅是油价,近期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弱势,在宏观金融层面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市场风险偏好受到冲击。 一方面在疫情管控及俄乌冲突下全球经济出现明显衰退迹象,另一方面,受制于高通胀,美联储收缩流动性的态度坚决,因此商品面临的宏观风险不断增加。 此外,隔夜公布的API库存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继续小幅去库,当前暂无超预期累库压力。 综合来看,短期宏观情绪或继续占主导,短期预计情绪仍偏弱,油价寻求下边际支撑。 策略:短期来看市场情绪主导,油价仍然跟随宏观因素波动。 二季度经调整后的全球石油供需平衡表仍为紧平衡,但短期需求端及宏观金融环境对油价的制约也客观存在,短期宏观情绪或将再度占主导,预计情绪仍偏弱,操作上估值中性,暂时观望,如反弹至区间上沿可试空,大格局下区间思路不变。 PTATA延续跌势,成本端支撑继续减弱。 市场对疫情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延续电脑,叠加美元指数升至近20年来的高点,隔夜油价下跌。 现货层面来看,昨日PTA现货价格收跌205至6265元/吨,现货均基差收跌3至2209+82;PX收涨至1208.67美元/吨,加工区间收跌至139.10元/吨。 供应端仍有大装置检修,预计5月,中国PTA产量在467万吨,将较本期逐步回升。 据悉,涉及长停装置831.5万吨,检修装置1196万吨,重启装置952万吨。 具体装置上,逸盛大连2#全线停车检修,2022年5月10日检修20天。 恒力石化1#2022年4月20日停车检修,5月10日重启。 PTA整体负荷下滑至70.44%,产能基数为6989万吨,目前长期停车及检修产能为2066万吨; 需求端,聚酯开工下滑至80.45%,昨日国内涤纶长丝样本企业产销率34.7%。 可以看出供需双弱情况下,需求更显得弱势。 昨日涤纶长丝主流产销40.2%。 需求端,下游开工率仍在低位,按照目前聚酯成品库存压力及产销整体平淡的预期,预估5月中上旬重启聚酯产能偏少,5月中上旬聚酯工厂整体开工负荷可能维持在77%-78%左右。 至5月中下旬可能有部分聚酯装置重启,但需要视产业链终端织造开机率回升情况待定。 综合来看,在成本及压力传导不顺利的前提之下,此类聚酯装置需要时间缓慢恢复正常生产。 成本主导下TA预计前高的压力明显,短期低开走弱为主。 策略:供需层面TA相对矛盾,成本成为主导因素,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成本端支撑减弱,预计TA今日低开走弱为主。 6农产品棉花观点:现货价格持续下跌,美棉震荡运行国际方面,USDA 4月全球棉花供需预测与3月保持一致,报告整体偏中性。 5月4日美联储利率决议会议落地,如市场预期5月加息50个基点,且排除了后续连续加息75个基点的担忧,叠加同时宣布6月开始渐进式缩表。 10日ICE期棉小幅上涨,收盘价为143.31美分/磅。 近期美国得州干旱给美棉产量带来不利影响,得州西部严重干旱导致全球供应链冲击加大。 截至5月5日,2022年新疆棉花播种基本结束,南疆大部分地区棉花出苗率已过半,棉农有较强的棉花丰产预期。 国内棉花现货价格持续下跌,贸易商报价积极,基差点价成交尚可。 节后上游轧花厂还贷压力较大,部分降价销售,但市场成交不佳,整体销售仍旧进度缓慢。 2021/22年度棉花销售进度仅过半,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降低。 下游纯棉纱价格暂稳,纺企新增订单不佳,补库意愿不强,以刚需采购为主,观望情绪浓厚,市场持续让利出货,成品库存压力有所改善。 目前国内多地疫情爆发,造成市场供需对接困难、运输成本攀升、消费低迷的局面,棉花消费不及预期。 10日郑棉主力跟随外盘走势小幅下跌,日跌幅0.42%,盘中最高触及元/吨,最低触及元/吨,收盘价为元/吨。 预计短期郑棉高位宽幅震荡运行,棉价回落风险较大。 后续需关注节后下游需求端的变化,国内疫情的防控和本周USDA将公布的月度供需报告。 豆粕观点:4月国内大豆进口增加,豆粕依托3900震荡调整隔夜美豆及豆粕止跌调整。 具体来看,出口方面,雷亚尔贬值推升巴西大豆出口竞争力,预计5月巴西大豆出口仍达千万吨,短期挤压美豆出口需求。 农作物种植方面,美豆播种进度略慢,不过种植条件转好,市场认为农户后续播种将大规模展开。 国内大豆供应充足,油厂压榨开机率偏高;且节后下游采购放缓,豆粕库存大幅上涨至50多万吨。 总体而言,近期大宗商品波动加剧,豆系本身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美豆重心下移,多空继续争夺1600整数关口;国内节后豆粕库存如期大增,加之成本端支撑减弱,豆粕失守4000后进一步测试3900支撑效果,短期略偏弱调整,等待成本端指引。 油脂观点:马棕库存如期增加,短期油脂延续略偏弱调整马棕4月末库存如期增加,油脂跌势放缓。 具体来看,美豆方面,出口及压榨较好,不过播种条件有转好迹象,市场认为后续农户播种将大规模展开。 印尼方面,关于印尼5月10日恢复CPO出口的消息并没有进一步证实,且其国内油棕相关产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或导致其提前结束出口禁令。 马棕方面,4月马棕产量库存增加、出口下滑;不过受黑海、印尼等影响,5月马棕出口上升。 国内大豆供应充足,油厂开机率偏高,节后豆油库存涨至90万吨,棕榈油库存下破30万吨。 总体而言,短期豆类市场缺乏强有力支撑,美豆重心下移。 马棕增产增库、原油下跌等多因素打压下,短期油脂延续略偏弱调整;不过5月马棕出口回升或限制油脂下调空间。 生猪观点:现货涨势收减,盘面震荡企稳5月10日,LH2207合约收盘价为元/吨,结算价为元/吨;主力合约LH2209合约收盘价格元/吨,结算价格元/吨;LH2211合约收盘价格元/吨,结算价格元/吨;LH2301合约收盘价格元/吨,结算价格元/吨。 现货虽然维持涨势,但盘面转入调整,整体弱势企稳。 现货强势状况下盘面难以下行,目前远月合约升水充分情况下盘面不宜追高。 短期内部分区域现货价格受情绪、政策影响维持强势,带动全国态势难以大幅下行。 产能和库存方面看,供给去化程度有限,现货市场节奏调整的状况下,盘面跟随震荡。 猪肉储备充足情况下后期价格可能会受到一定压制,建议重点关注仔猪状况和下游消费对猪价的节奏影响。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