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玉米后期是涨还是跌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原料,其价格波动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也对食品产业链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玉米市场的走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供需关系、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等。 以下是对2024年玉米后期价格走势的分析:1. 供需关系:2024年中国玉米市场供需格局总体相对宽松,供应量同比增加,需求量同比下降,理论供需差同比增加。 这种供需状况导致了玉米价格同比2023年略低。 然而,预计2025年玉米市场供需将变得相对紧张,主产区减产可能导致供应量下降,而需求增幅有限,这可能会导致理论供需差下降,从而对玉米价格产生上行压力。 2. 季节性因素:玉米价格通常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 2024年一季度玉米价格预计震荡上涨,购销活跃度提升,企业补货及贸易商建库支撑价格。 二季度可能出现先跌后涨的情况,一季度涨至高位后,二季度初可能高位回落,但季度末售粮收尾,小麦上市利多玉米,购销量下降或仍有上涨空间。 三季度整体上涨,因本年度玉米供需差下降,或有青黄不接现象。 四季度新季玉米低开高走,然后下跌,影响因素和本年度四季度或趋同。 3. 政策与宏观经济因素:政府的政策调整对玉米价格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表示,玉米价格有望企稳,这可能会通过政策支持或市场预期管理来影响市场情绪。 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如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等,也会间接影响玉米价格。 4. 国际市场动态: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波动也可能影响到国内市场。 全球玉米产量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汇率变动等因素都可能通过进口成本或出口机会来影响国内玉米价格。 5. 技术进步与替代品:农业技术的进步可能会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生产效率,从而影响供应量。 同时,生物燃料和其他替代能源的发展也可能改变玉米的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价格。 6.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可能会提高对有机和非转基因玉米的需求,这可能会对特定细分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 7. 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等,可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价格。 8. 市场预期:市场对未来供需状况的预期也会影响当前的价格。 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供应紧张,那么即使当前供应充足,价格也可能会上涨。 综上所述,2024年玉米后期的价格走势将受到供需关系、季节性因素、政策与宏观经济因素、国际市场动态、技术进步与替代品、消费者行为、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虽然目前供需格局相对宽松,但预计2025年供需将变得相对紧张,这可能会对玉米价格产生上行压力。 然而,具体价格走势还需密切关注上述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 建议相关利益方保持关注,合理规划生产和采购策略,以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
重磅:玉米利好因素增加,终于要大涨了
今天是4月18号(周二)上周末,华北及山东深加工企业门前到货维持低位,只有少部分企业进行小范围的价格调整,而东北地区以小涨为主,不过目前市场上的利空消息不少,先是气温回升后出货速度升温,紧跟着运费下调,小麦回落,中储粮扩大拍卖及进口粮源陆续到港等,整个市场被浓重的“悲观”情绪笼罩,不过老话说的好———物极必反,现在玉米市场也终于迎来诸多利好因素,终于有“扬眉吐气”的机会了!回看上周,玉米价格以上涨为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小麦回涨市场看空情绪减少,粮源流通性大幅减少,二是基层粮源基本完成转移,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即使在面临下游需求依旧疲软的情况下,玉米出现了明显的触底反弹!目前玉米市场新旧利好因素:1、基层粮源大幅减少且基本完成转移,市场的流动供应压力减少,定价权开始出现偏移!2、陈化水稻再次延期,根据最新消息显示,由于小麦玉米处于低位,官方决定再次推迟陈化水稻的启动时间,预计大概率会推迟到新麦收购结束!3、粮源区域化严重,东北粮流入华北及山东并不具备条件,而南北港目前价格虽呈现顺差,但无利可图!更为关键的是东北潮粮见底,栈子粮销售过半,市场压力减少4、进入二季度后,官方从政策扶持层面开始发力,重点是拉动国内需求的上升,首先要保证民生所需同步维持粮食价格!5、进口玉米及谷物的订单及到港虽在不断增加,但大多并未直接流入市场,而是以中储粮拍卖来推入市场,最大程度规避了对国内粮价的冲击!还有一点就是二季度进口额有望下降!6、五一假期即将到来,进入下旬后,深加工也好,制粉也罢,大概率会受到节日效应的影响,开始提价备货之旅!7、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总结最新的官方消息,官方的监控开始针对三方资金了,甚至开始出现“严禁”字样,这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来说绝对是“噩耗”,如果实际落地后,大企业大概率会“回流”,成本就成为避不开的考量,一旦“归本溯源”,玉米价格势必逆流直上!玉米小结:虽说目前市场的利空消息不少,但随着下游市场的复苏,政策的引导,五一假期的临近,玉米大概率会迎来一波上涨,即使暂时达不到历史高位,但也相距不会不多,需要注意的就是麦收前将要出现的集中上量,势必会对价格造成不小的影响,小编的建议不变,选择麦收前出货的时间最好是五月中旬,而有条件的话最好是选择麦后!预计五一前后玉米价格上涨的幅度大概率会维持在百元上下!回看上周小麦市场的变化,虽有震荡反复,但整体呈现的是回暖态势,目前小麦的市场多空交织,麦价暂时没有大涨的根据,但通过前两天的降价也不难发现,现阶段的持粮主体已经开始有了“应对策略”,制粉企业再想全面压制难度直线上升!目前小麦市场的利好消息有三个,一是中储粮的拍卖有“降温”的意思了,虽不是停拍,但减少投放总量也是一个不错的信号!二是目前小麦的需求渠道开始增多,特别是南方地区,再加上今年的极端天气较多,不少产区的新麦产情不容乐观,有利于底部的夯实及新麦的开称!三是五一假期临近,餐饮+旅游的消费势必呈直线上升,势必会拉动面粉走货,提高企业的备货需求,增加企业的采购积极性!再加上麸皮价格的升高,麦价重入1.5元/斤真的不难!总结:现阶段对于贸易商来说是一个极其“煎熬”的时期,市场的前路不明,市场被看空情绪笼罩,而官方的态度也不明朗,再加上距离新麦上市不足两个月,不过随着供应量的趋紧,下游需求的恢复,小麦玉米上涨的动力会不断增加,本轮小麦的下跌会对玉米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最近一段时间多关注饲用需求恢复、替代品价格行情变化及持粮主体的售粮节奏。 备注:以上对现阶段玉米小麦市场行情的分析仅代表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阅览,不作为投资依据,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投资有风险,贸易需谨慎!
玉米卖压不断后移,年后的玉米,风险究竟有多大?
近日的玉米再次发生变化,山东玉米价格随着到货车量的增加再次下跌,而东北则仍然处于跌势中。 不过,对于年前的玉米走势我们也分析过很多次了,总体来说,年前玉米大跌的几率并不大。 一方面是,年前受疫情影响,上量持续波动,再加上当前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下游企业备货需求开始启动,对玉米有较强支撑。 另一方面,今年惜售情绪较强,且年前进口玉米以及替代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玉米需求大权独揽,也对玉米形成支撑。 不过,年前来看,支撑玉米的因素中,供给端占较强比重。 首先是在今年玉米收获之前,由于受“南旱北涝”天气影响,玉米的减产风就刮得很强烈,市场对于玉米的期待很高,再加上一直被看作是玉米重要替代物的小麦价格也不断上涨,使得市场对于玉米的价格预期持续上涨。 其次,玉米供给端事件频发。 先是今年东北作为玉米最重要的产区出现了部分减产,使得东北玉米价格走势上扬;而随着今年俄乌冲突爆发,国际粮价再次上涨,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使得我国进口玉米主要依赖美玉米,而美玉米进口成本也一直处于3000元/吨以上的高位,直到近期才回落至2800-2900元/吨之间。 这些都是基于玉米供给端为主导的,也就是说,在以供给端为主导的前提下,玉米价格一直坚挺。 虽然近日出现了回落,但多半是对11月份玉米价格暴涨的调整回吐。 但是随着到了年后,玉米的价格主导也开始渐渐发生变化。 一是年后供给端优势开始走弱。 通常来说,玉米上市前期由于受量压影响,容易形成价格洼地,但是近两年这一趋势发生了变化。 玉米上市初期,惜售情绪转浓,集中上量的情况明显减弱,玉米购销相比往年都比较偏慢。 但是随着到了年后,玉米购销逐渐拉开,上量逐渐开启,玉米价格出现震荡。 二是年后需求回落较快,玉米回落风险大。 年前企业都有备库需求,到了年后虽然也有一定补库需求,但是并不急于补库,再加上年后消费回落,使得企业观望情况更浓。 再加上年后往往是猪肉消费淡季,饲料需求也相对下滑,玉米饲用需求回落。 三是年后三四月份天气回暖,地趴粮有出货需求。 随着年后春暖花开,部分潮粮保存难度增加,容易形成集中上量,进而拉低玉米价格。 由此可见,年前玉米供给端惜售情绪较浓,再加上企业有备库需求,所以年前大跌的几率并不高。 但是随着年后购销开始转换,再加上需求回落,玉米有下跌风险。 主要的风险有两个:一是从玉米需求方面来看,深加工需求基本变化不太大,玉米的需求主力仍然在饲用需求上。 但是近期猪价大跌,养殖户出栏增加,饲料需求持续减弱,尤其到明年需求低谷时恐难好转,因此饲用需求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年后进口粮源选择增多。 年前受国际粮价影响,进口玉米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不太具备优势,但是众所周知,巴西玉米对华出口已经装运,预计明年就会接连到港,且巴西玉米价格比美玉米要便宜,再加上国际粮价徐徐回落,进口成本也在不断走低,使得年后进口玉米的优势开始逐渐恢复。 不过,即便如此,新农观认为虽然年后玉米风险不断增加,但是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突发,玉米出现集中上量的几率也并不大,而且近两年玉米缺口一直存在,政策端对于稳粮价的意图依然较高,所以虽然年后有风险,但总体依然在预期范围内。 不过值得收藏的是,随着玉米走势逐渐分化,玉米价格的区域性变化可能会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