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季度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复杂多变的格局,地缘政治博弈、货币政策转向与供需结构再平衡构成三大核心变量。东兴期货研究团队通过产业链调研与量化模型分析,认为本季度商品市场将呈现显著分化态势,能源类商品或延续高位震荡,工业金属受制于需求疲软,而农产品板块可能迎来修复性行情。
能源市场方面,原油价格中枢预计维持在85-95美元/桶区间。OPEC+延续主动减产策略,俄罗斯海运原油出口量较三季度下降12%,叠加美国战略储备回补需求,供应端支撑效应显著。需求侧则呈现结构性分化,航空煤油消费量同比增长8.2%创疫情后新高,但柴油需求受制造业PMI萎缩拖累。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市场面临极端天气风险溢价,欧洲TTF期货持仓量环比增加23%,若北溪管道争端升级或寒潮提前来临,价格波动率可能突破历史极值。
基本金属板块承压迹象明显,LME铜库存连续七周累库至18.2万吨,创2021年以来新高。中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6%,家电出口订单指数回落至荣枯线下方,导致铜铝消费动能不足。不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部分支撑,动力电池用镍需求保持15%同比增速,印尼镍矿出口政策变动可能引发阶段性供应扰动。建议关注沪镍2212合约在16万/吨附近的成本支撑效应。
贵金属市场呈现政策敏感特征,美联储点阵图显示四季度仍有25bp加息空间,实际利率上行压制黄金ETF持仓量降至三年低位。但央行购金需求提供托底力量,前三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量达673吨,中国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储备。技术面显示伦敦金在1850美元/盎司存在强支撑,若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连续走弱,可能触发空头回补行情。白银则受工业属性拖累,光伏装机增速放缓导致银粉需求预期下调。
农产品板块迎来关键窗口期,CBOT大豆价格受南美种植进度影响显著。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降雨量较均值偏少40%,可能延迟播种并影响单产潜力。国内豆粕库存降至45万吨历史低位,油厂压榨利润回升至300元/吨,四季度进口大豆到港量环比增长18%,但需警惕阿根廷比索贬值引发的农民惜售风险。玉米市场呈现内外分化,东北产区新季玉米开秤价同比上涨8%,而进口配额政策调整使美玉米到岸价优势扩大。
黑色产业链面临政策调控与需求博弈,螺纹钢主力合约基差率扩大至-7.3%,反映市场对终端需求担忧。重点房企拿地面积同比下滑34%,基建项目资金到位率仅68%,制约钢材消费弹性。但供给侧环保限产力度超预期,唐山高炉开工率降至58%,粗钢日均产量环比下降4.2万吨。铁矿石港口库存持续去化至1.25亿吨,62%品位铁矿价格在110美元/吨存在成本支撑,品种间套利机会值得关注。
化工品市场受成本驱动特征明显,布伦特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PTA加工费将被压缩200元/吨。聚酯产业链面临需求端双重压力,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同比下滑9.7%,而瓶片消费进入季节性淡季。甲醇制烯烃装置开工率回升至78%,但西北地区天然气限供可能影响冬季生产。建议关注乙二醇港口库存变化,当前64万吨的库存水平已接近安全边际阈值。
综合研判,四季度大宗商品交易策略需强化风险管理。建议能源板块采取跨期正套策略,捕捉近月合约波动溢价;基本金属关注铜的看跌期权保护,农产品侧重大豆玉米比价回归。宏观层面需紧盯10月美国CPI数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信号,若出现流动性预期转向,商品市场可能开启新一轮估值重构。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与市场数据整理,不构成直接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在需求疲软下,货币宽松与金属价格有什么关系

需求疲软和货币宽松是左右金属价格的跌涨的两个对决因素,主导长期走势的根本还是供需面,货币宽松只能起到短期或阶段性刺激作用。 经济增长大周期随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已现结束迹象。 大宗商品的十年牛市,虽然存在流动性宽松的助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实际需求增加所致。 可未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全球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尚未完成,全球经济增速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从这一角度看,支持金属价格单边上行的持续需求已然减弱,未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金属价格走势将以震荡为主,并且随着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干预愈发频繁化而波动更加剧烈。 中期来看,经济仍在复苏,实际需求疲软难以支撑价格趋势性上涨。 受欧债危机的拖累,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实际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慢于此前市场预期。 国内电力、地产、汽车、家电等下游主要子行业仍然疲软,整个实体经济依然处于筑底过程。 目前的实际需求仍然难以支撑金属价格的中期向上,金属价格面临一定程度的调整压力。 短期来看,下半年全球流动性放松共振有望催生反弹机遇。 随着全球货币环境宽松的累积效应不断加强,以及欧债危机的阶段性平稳期给予美国和新兴市场经济数据企稳足够的外围环境,有利于全球风险资产投资偏好的回升,四季度可能会迎来有色金属价格的阶段性反弹机会。
我国的央行在通胀时会对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实现它的最终目的
5月10日央行公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总体来看,央行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更为积极和乐观,同时它强调了管理实体经济出现的通胀预期并提出了五种具体操作方法;在流动性管理层面,央行由之前的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转变为组合各种工具加强流动性关系以保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在汇率管理层面,央行在下一步政策思路中的描述值得注意和思考。 此外,一季度末超储率和加权贷款利率两个层面的数据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和预期。 宏观经济:更乐观的经济看法和更具体的通胀预期管理措施相比较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描述的“内需回升基础不平衡,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强化”,央行此次认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 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加快恢复,工业生产快速回升,消费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在通货膨胀层面,央行认为一季度出现的生产资料价格较快上涨(包括劳动力报酬增长加快)值得谨慎对待,并指出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维持高位的通胀预期。 比如,“做好与公众的沟通和引导工作”;“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中的作用”;“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国内农产品(,股吧)供给,保持国内农产品(,股吧)价格的基本稳定”等。 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和汇率调整在流动性管理层面,央行由2009年四季度的“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基调调整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以及“通过适当的工具组合发挥货币政策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 在下一步政策思路中,央行对汇率政策的展望自2009年以来首次加入“按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描述。 这与我们认为汇率政策要先于利率政策调整的预期有所一致。 此外,在公开市场操作部分,央行提到公开市场利率“于2月份适时企稳,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 如我们之前的猜测,这可能与汇率政策的配合相关。 一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1.96%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1.96%。 在总量数据层面,这与我们之前根据模型推算出的超储率水平基本一。 并且基于此,我们给出了4月末金融机构超储率约处于1.56%,绝对超储规模约为9800亿元。 此外,关于不同银行的超储率问题,央行此次进行了口径调整,不再公布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数据,而改为大、中和小型银行数据,因此与历史数据不具可比性。 加权贷款利率逐月小幅上升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逐月小幅回升。 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1%,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 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4%,上升0.16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3.55%,上升0.81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所反映出的总体趋势,与我们在票据贴现市场以及安信民间利率调查系统的数据趋势一致。 因此基本属于符合预期。
非合规的私募产品,非合规是什么意思
通过信托平台发行的阳光私募基金运作较为正规,信托公司负责监管资金的流向与用途,阳光私募基金的每个操作均须遵守信托合同的规定。 基金管理人只负责证券投资组合的管理,资金由银行托管,基金净值由信托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三方核对无误后核算,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净值的准确性。 信托制阳光私募基金受银监会的监管,不存在资金非法挪用的可能,投资者可以放心投资。 同时,2013年6月1日,阳光私募基金被纳入基金法,正式承认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 对于在信托平台上发行的阳光私募基金,信托公司负有披露基金准确信息的责任与义务。 在阳光私募基金成立时,信托公司发布成立公告,披露基金的管理人信息等。 在阳光私募基金的运行期间,信托公司需按时披露基金的净值,频率一般为每周或每月,也有少量是按季度披露。 在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发生变更、投资范围发生调整、产品需要提前清盘时都需要经过信托公司的披露。 不过,阳光私募基金的重仓板块和重仓股票并不进行公开披露。